26比0。
这不是球赛,是导弹拦截的战绩。一边是俄罗斯射过来的26枚导弹,另一边是乌克兰手里攥着的、北约给的顶配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。
结果,一个都没拦住。
这事儿就发生在10月16号。那可是“爱国者”啊,响当当的金字招牌,一套系统动不动就上亿美元,结果呢?就像个花大价钱请来的保安,眼睁睁看着人家把家给搬空了,屁都没放一个。
乌克兰的电厂、基础设施,被炸了个稀巴烂。
很多人想不通,怎么会这样?
问题出在导弹身上。俄罗斯这次用的“伊斯坎德尔-M”,是个升级版,跟以前的傻大个不一样了,这东西会“思考”。
以前的导弹,飞起来就是一道抛物线,像你扔出去的石头,轨迹是固定的。防空系统就是个超级计算机,它能飞快算出这石头会掉在哪,然后提前发射一颗拦截弹,在半路等着把它撞下来。
逻辑很简单,对吧?
但现在,人家不按剧本走了。
这新导弹,在快要打中你的时候,最后那段路,它会突然来个“蛇皮走位”,毫无规律地扭来扭去。你这边刚算出它要去A点,拦截弹也冲过去了,结果它一拐弯去了B点。
等你反应过来,晚了。
拦截弹扑了个空,导弹已经结结实实地砸在了目标上。
防空系统,直接傻眼。它所有的计算,都建立在“预测”的基础上,一旦对方的行为无法预测,它就成了一堆废铁。
这根本就是降维打击,你还在用算盘,人家已经用上人工智能了。
更绝的是,俄罗斯不光是技术上欺负你,战术上也把你算计得死死的。
动手之前,先放了三百多架无人机。
这些无人机,说白了就是“炮灰”,造价便宜,嗡嗡嗡地满天飞。你防空系统打不打?不打,它就可能炸到点什么;打吧,又觉得亏。
一枚“爱国者”的拦截弹,几百万美元,跟放烟花似的。去打一个几万美元的无人机?
这账怎么算都亏。
但你没办法,只能硬着头皮打。三百多架无人机消耗下来,你家的“烟花”也放得差不多了,雷达操作员也累得够呛。
就在你最疲惫、弹药最紧张的时候,真正的主角登场了。
那些会“蛇皮走位”的导弹,呼啸而来。
这时候,你的防空网络已经被折腾得七七八八,再想组织有效拦截,难上加难。这就是一套组合拳,先用便宜货消耗你,再用王牌收割,让你防不胜防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?
还有更狠的。
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。这玩意儿,由米格-31战斗机挂着,飞到万米高空再发射。速度有多快?10倍音速。
什么概念?就是你还没反应过来,它已经从你头顶飞过去了。
而且它也是个“走位”高手,也能在最后关头变轨。从天而降的速度,加上鬼魅一样的机动,让地面上的防空系统几乎没有预警时间。每一次想拦截它,都像是一场豪赌,得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凑齐的情况下,用好几枚金贵的拦截弹去拼一次运气。
这已经不是单个武器的问题了,这是整个攻防体系的代差。你还在研究怎么挡住步枪子弹,人家已经用上狙击枪了,而且是从你看不见的地方打冷枪。
当然,那边也没闲着。美国人也在琢磨新办法。
他们觉得,在导弹快落地的时候再去拦截,太被动了。那干脆换个思路,不在你家门口堵你,直接跑到半路上去截你。
这个新想法叫“滑翔段拦截”。就是在导弹飞出大气层,正在太空里滑翔的那一段,趁它机动能力最弱的时候,把它干掉。
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科幻,也很高明。
但问题是,这玩意儿还停留在PPT和实验室里,猴年马月能用上,谁也不知道。
远水,救不了近火。
所以你看,10月16号那场26比0,打掉的不仅仅是乌克兰的发电站,更是把“爱国者”这块金字招牌给砸了个稀碎。
那些花了大价钱买了这套系统的国家,现在心里估计都凉飕飕的。
这股寒气,可不止吹向一个地方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股票配资期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